前些日子我的学生拿来一本《安徽艺海二零零五春季艺术品拍卖图录》,要我替他参谋参谋,看看是否有可以值得竞拍的书画作品。对这类情况,我很少发表意见,但是学生既然有此并不过份的请求,一句话不说也不好。我就在图录上用铅笔圈了几个记号,告诉他:这些东西虽非大名家的作品,但画得还算不错,格调也还算典雅,价格也不是很高,如果竞拍的价格还可以接受,可以考虑买下;当然,如果这些东西流拍了,你可以在拍卖会结束后与拍卖公司协商一下,看看能否在现有估价的基础上再杀杀价。
对此,学生虽然满意,但还是不很满意。我看出他心里已经有了自己中意的东西,我就问他:“你看上哪一件了?”学生指着图录第九十幅附有两张某权威鉴定专家亲笔题跋和与画作合影照片的那件傅抱石《人物图》说:“我想买这件有权威专家鉴定的傅抱石作品,老师你看如何?”
学生的念头不能说不对,既然有鉴定泰斗的鉴定题跋,一般来说是没有理由不竞拍的。
可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说:“是吗?如果你确实感兴趣,可以买,但这个价位与画作不符。如果去掉后面的三个零,我支持你买下。”
“170元?”学生惊讶地问。
“对!”我也斩钉截铁地回答。
“老师认为这件傅画是赝品?”学生继续问道。
“是,而且千真万确。”为了让学生彻底打消竞拍这件赝品的念头,我对他说:“这是一件地道的赝品,而且仿技拙劣。该图是从傅抱石先生1952年创作的赠送给郭沫若、于立群夫妇的《九老图》中‘摘录’下来的。”我随即找出海内外出版的几个版本的傅抱石画集,指着《九老图》说:“你自己看看。”
学生翻看了好久,冷不丁地冒出这么一句话:“老师,您比×××先生厉害!”
对学生的溢美之词,我是断断不能接受的。我始终这样认为,该专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研究,而且,他的很多研究成果也是值得我受用一辈子的。但在鉴定傅抱石先生的画作真伪上,近年来可能是他年岁大了,眼力不济,出现差错当是在所难免的。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在鉴定书画方面万无一失,既便是吴湖帆、徐邦达、谢稚柳、启功诸先生的鉴定也有值得再研究的可能甚至必要。
所谓专家,是指在某个领域的某个层面有成就的专门人才。专家不是“万金油”,行行都懂、样样都精的全能专家是没有的。因此,我们不可以对有些专家太苛刻,要求他们什么都精通,这是不科学的。
这件《三老论古图》之所以被他鉴定为傅抱石先生的真迹,可能是其史学知识缺乏或对傅抱石先生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画风的微妙变化认识不到位、把握不准确所致;也可能是囿于某种其他因素才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毛笔。
我们知道,图3《九老图》是傅抱石先生根据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三月二十四日唐代文人胡杲、吉玫、列贞、郑居、卢贞、张浑、白居易、李元爽和禅僧如满九位老者在白居易居所的一次雅聚畅饮、赋诗作画的真实故事而创作的,即人们习惯上说的“香山九老会”。对这次雅聚,白居易有《香山九老会诗序》记其盛。
应该说,“香山九老会”是一个史实故事,以史实故事为创作题材是傅抱石人物画创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画史实题材,就是依据史实和忠实史实故事来进行创作,一般说来,其地点、时间、人物是妄自增减不得的。作为有着深厚史学知识修养的傅抱石先生,他不可能无端地将九老聚会改为莫须有的三老相聚,这在常识上是说不过去的。如果这种改动也能成立的话,那么还真保不准哪一天还会出现有人要改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为’疑是银河落三天”呢!
再说,三老论古?哪三老论古?依据的是什么历史典故?我们在欣赏傅抱石所有的史实人物画中,似乎没有见到一件史实人物画是没有史实依据的。
傅抱石先生在1952年创作了两幅《九老图》,另一幅是立轴,纵169厘米,横57厘米,私人藏。幅式变了,构图也变了,但整个画面的氛围没有变,还是那九位老者,还是那四个侍僮。我们从老者、侍僮的人物形象特征刻画来看,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两图对照依旧可以分辨出谁是谁,由此可见傅抱石先生对人物形象特征的刻画是有着固态的创作意识的,这一点在傅抱石其他史实人物画中也可以得到验证。
写到这里我有如是想:傅抱石先生1952年创作香山九老图,在对人物形象刻画上一定是有当时的创作意念和构思,至少他应该明白这是在再现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了创作,他也一定是要解读九老的诗作和白居易的《香山九老会诗序》,以期感受那当时的气氛和领会那九老的情怀。怎么可能将九老中的三老的形象刻画去搬用“自己”八年前创作的《三老论古图》而且一成不变?这对创作欲望极强的傅抱石先生来说,有这个可能吗?我们再来看看傅抱石先生创作于同一年的《九老图》,图中那三位老者的造型就有着很大的变化,这再一次证明傅抱石先生在创作同一个题材作品时都是“动了几下手的”。同一年的创作尚且如此,又如何出现与“八年前”的创作一模一样的造型特征呢?如果《三老论古图》是傅抱石先生表现的另一个“历史典故”,那么从人物形象特征的刻画上来衡量傅抱石先生的《九老图》,我们便可这样去评价傅抱石:浪得其名!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那就是傅抱石先生创作于1945年的人物画和1950年后创作的人物画,在人物形象刻画和线质的表现上都有所不同,后者日趋成熟并且更加凝练精到了。我们认为鉴定专家在图1的装裱绫边上题跋:“傅抱石先生三老论古图真迹。”显然是想当然的不负责任的鉴定。更加让人不理解的是,就是这样一件低劣的赝品,该专家不但亲笔鉴定为真迹,而且还被别人给他在该图上题跋时的姿态拍了照,临了还牵举该图与该图合影。我不明白的是,拍摄这两张照片究竟要向世人说明什么?如果该图的确是傅抱石先生的真迹,世人不是瞎子,不会没有人不识货,是用不着又是题跋又是合影的这般忙乎;如果该图的的确确是一件糟糕的赝品,任何题跋、任何合影也是无济于事的。要知道,任何一件赝品不可能因与某个有“身份”人的合影而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
书画鉴定,是以书画本身的风神、笔墨、习性等因素来决定的,任何鉴定家的身份对最终的真伪鉴定不起丝毫决定性作用。因为任何级别的身份,只对拥有这个身份的人的“身价”起某种作用。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书画投资者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有相当数量高级别身份的鉴定家的鉴定结论不断遭质疑,以及投资者盲目崇拜有身份的鉴定家,迷信有身份无学识或有学识无品德的鉴定家的鉴定题跋从而导致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真金白银打水漂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最近我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上看到一篇呼吁净化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文章,该文称:
“在天天3.15打假的声浪中,在各个领域深入打击制假、贩假的今天,我们却疏忽了一个公然制假、贩假的现象,那就是艺术品拍卖市场。在这个市场,一张赝品在拍卖公司动辄拍出数十万元、数百万元乃至数千万元。这现象是极不正常的,也是极其可怕的。我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虚假的繁荣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不闻不问’,正是‘激励’制假贩假日益猖獗、肆无忌惮的问题所在。当然,导致制假贩假明目张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一些所谓鉴定家的公然‘加盟’。是鉴定家的明目张胆地颠倒黑白,才纵容制假贩假的行径已经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且大有势不可挡之势。
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集团性制假、贩假的现象应该得到强有力地打击!而且刻不容缓!”
我们从以上的呼吁中应该不难感觉到依法治理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脚步声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