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年份: 19041965年
擅 长: 国画
毕业院校: 其他学校
创作年代 | 1954年作 | 尺寸 | 97.5*182cm |
---|---|---|---|
材质 | 装裱 | ||
题材 | 所属系列 | 傅抱石全集 第三卷 1950—1959年 | |
作品描述 | 题跋:歌乐山之雾。一九五四年四月上浣傅抱石南京写。 印章:抱石之印,踪迹大化,代山川而言也 经过残唐而进入五代,山水画得到比较满意的收获。杰出的山水画家荆浩,曾经写生过太行山的松树“凡几万本”,才认为“方如其真”。在他有名的《笔法记》中,一再地把“真”和“似”明确地区别着解释,他认为“真”是形象真实同时又有气韵,应该“气质俱盛”的,而“似”则仅仅是“得其形,遗其气”的形似。他要求山水画不只是映于眼帘的山水外形的描写,而是通过正确、生动的形象来传达山水的精神内容。他批判了“执华为实”空存形象的作品,也批判了“花木不时,屋小人大,或树高于山,桥不登岸”远近关系处理错误违反真实的作品。他对于山水画,一方面要求不断地写实,一方面更要求“图真”,像他画松树那样,通过长期不断的写实,才能“贵似得真”的。他主张“画有六要”(即山水画的创作,有六个必要的条件)—气、韵、思、景、笔、墨—而归之于“图真”。我们初次看到了“思”和“景”是山水画的必要条件。同时也看到了“墨”成为“六要”之一。“六要”较之“六法”,也像山水画较之人物画一样是发展的、进步的。因此,五代的几位山水画家,如荆浩、关仝、董源、巨然,从传为他们的许多作品看来,我们应该承认他们对于自然的体现,在隋唐的基础上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掌握了若干实际可行的表现方法,大体说,是比较成熟的。 —傅抱石《中国的人物画和山水画》,上海四联出版社1954年12月出版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